本数据集为1954-1980年黄土高塬沟壑区南小河沟流域董庄沟(非治理)观测数据。董庄沟(非治理沟)为南小河沟流域中的一条小支沟,2011~2014年流域面积为1.15km²,2015年以后流域面积1.12km²,董庄沟保持原有的状态。本数据集主要为董庄沟雨量站降水量观测数据及董庄沟径流站径流泥沙观测数据
采集时间 | 1954/01/01 - 1980/12/31 |
---|---|
采集地点 | 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后官寨乡南小河沟流域董庄沟 |
海拔 | 1152.0m - 1353.0m |
数据量 | 495.7 kB |
数据格式 | Excel表格 |
数据时间分辨率 | 分 |
坐标系 |
降水量:降水量观测仪器有口径为20cm的SM1型普通雨量器和DSJ-2型虹吸式自记雨量计。SM1型采用8时、20时两段制进行全年观测,主要观测降水起止时间,统计降水量,当降水间歇时间大于15min间歇前后作为两次降水进行观测记载,当间歇时间小于15min则作为一次降水观测记载,如果一次降水跨过8时、20时应在8时、20时加测。DSJ-2型采用24段制进行汛期观测。在自记雨量计出现故障的情况下,用普通雨量器观测资料进行补充。 径流泥沙观测:(1)水位观测:三角槽在堰槽中部设置水尺,汛期、非汛期洪水观测相同,洪水期或者水位变化急剧时期,在控制起涨、峰顶、落平和其它水位涨落重要转折点水位的前提下,大致按水位变化均匀布设测次,峰顶附近不少于3次,一般单峰不少于11次,落平后30min到1.0h观测一次,要求能测得各次峰、谷和完整的水位变化过程。 (2)泥沙观测:洪水期取沙次数以能控制住含沙量变化过程为原则,水沙峰不一致、含沙量变化剧烈时,测次需适当增加。一般在测流断面采集水样,用横式采样器取样。清水期间不取水样,水样处理全部采用置换法,使用经过率定的500ml的比重瓶,用精度1/1000g的分析天平,最小沙重不小于1.0g。
降水量:(1)逐日降水量表 1)对于控制全集水区降水的所有人工或自记雨量观测站,均编制此表。 2)有降水之日,填记一日内各时段降水量的总和。有降雪或降雹时在降水量的右侧加注降水物符号。整编符号与降水符号并用时,整编符号记在降水符号之右。 3)月降水量,填本月各日降水量之总和。全月未降水者,记为0。有跨月合并情况者,合并的量记入后月。前后月的月总数均不加扩号。 4)月降水日数,全月无降水日者记为零。 5)时段(d)最大降水量共分为1d、3d、7d、15d和30d共5个时段,记录连续日期时段内的最大降水量,同时记录时段开始的对应日期。 (2)降水量摘录表的编制说明 1)对于控制全集水区降水的所有自记雨量观测站,均编制此表。 2)编制逐日降水量表的,汛期内的降水全部摘录,非汛期的降水,凡是与洪水有关的降水也摘入。 3)自记雨量站按自记纸上24段制进行摘录,总量可用虹吸总量及人工观测资料校正。 4)降水期间有大于15min的间歇时,前后分两次降水。 5)相邻各时段的降水强度等于或小于2.5mm/h者,可予合并,但不得跨过8时、20时。大于2.5mm/h则按1h摘录并记录时段前后正点时分。 6)对于产流暴雨应以等时段摘录为主,并照顾到降雨强度明显变化的转折点。雨强在0.2mm/min以上者,摘录转折点,必要时摘出雨量累计曲线的转折点。 7)对于自记记录,首先进行总量的订正后将误差分配给每次虹吸处。若无订正值,可按人工观测量进行订正,订正量大于5mm的要进行研究。 (3)各时段最大降水量表(1) 1)有自记记录的雨量站,要求编制各时段最大降水量表(1)。 2)各分钟段时最大降水量一律采用1min或5min滑动进行挑选,在数据整理时,应注意采用1min或5min滑动摘录。 3)表中各时段最大降水量值,分别在全年的自记记录纸上连续滑动挑选。 4)自记雨量计短时间发生故障,经邻站对照分析插补修正的资料,可参加统计。 5)挑选出来的数据分记两行,上行为各时段最大降水量,下行为对应时段的开始日期,日期以零时为日分界线。 (4)各时段最大降水量表(2) 1)无自记记录、观测资料不满足编制各时段最大降水量表(1)的雨量站,要求编制各时段最大降水量表(2)。 2)表内各小时时段降水量,通过降水量摘录表或自记纸记录统计而得。 2)凡作此项统计的人工观测站,均按观测时段或摘录时段滑动统计。当有合并摘录时,应按合并前资料滑动统计。 3)按24段观测或次降水记录完整的雨量站全部整编此表,统计时段1h、2h、3h、6h、12h、24h,6个时段最大降水量,各时段最大降水量一律采用1h滑动进行挑选。按两段制观测,次雨量记录不完整或只记日量的站,不作此项统计。 4)挑选出来的各时段最大降水量,均应填记其时段开始的日期,日期以零时为日分界。 径流泥沙:(1)流量计算:用观测水位推算流量,Q=4.8H2.55 Q:流量,单位:m³/s;H:水位,单位:m。 (2)含沙量计算:p=ws/v*1000计算含沙量,p:实测含沙量,单位:kg/m³; v:水样容积,单位:cm³;ws:水样中干沙重,单位:g。
观测数据整编录入过程中经过四级人工校核,分别是制表,初校,复校,审核,以确保数据质量。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