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数据利用干旱生态系统模型AEM (Arid Ecosystem Model)模拟了中国北方和黄河流域的碳储量,空间分辨率为 10 km×10 km,研究区包括中国北方和黄河流域,分别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辽宁省、黑龙江省、吉林省、河北省、陕西省、山西省、四川省、河南省、山东省和北京市。本研究旨在分析气候变化与大气CO2浓度升高对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及黄河流域碳储量的影响,为理解中国北方、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制定相应的生态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数据包含了总碳库、植被碳库、土壤碳库和凋落物碳库。数据的建立和共享,为区域生态系统碳储量评估,生态系统质量评估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该数据的发布为深入理解中国北方和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为生态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了支撑,同时助力国家碳预算估算和可持续农业政策的制定。
采集时间 | 1980/01/01 - 2020/12/31 |
---|---|
采集地点 | 包括中国北方和黄河流域,分别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辽宁省、黑龙江省、吉林省、河北省、陕西省、山西省、四川省、河南省、山东省和北京市 |
数据量 | 51.5 MB |
数据格式 | grid |
数据空间分辨率(/米) | 10 km×10 km |
数据时间分辨率 | 年 |
坐标系 | WGS84 |
通过结合气候数据和土地利用信息,采用干旱生态系统模型(AEM)完成中国北方和黄河流域的碳储量动态模拟。
通过利用干旱生态系统模型(AEM),整合1980—2020年中国北方和黄河流域的气候数据和土地利用信息,构建了区域碳库数据集。
为保证模型精度以及生产的有机碳库数据的准确性,研究制定了一套严格的从模型输入数据到输出数据的处理流程。模型输入数据经过优化、校验、数据清洗等流程,保证输入数据的准确性。模型参数针对中国北方和黄河流域特殊的植被生理生态特征进行了本地化。
模型输出数据剔除了异常点等信息,采用25个实测VEGC和39个实测SOC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以此保证数据的实用性及可靠性,验证结果表明,植被碳站点,AEM模拟的VEGC与观测值高度一致(R2=0.72),土壤有机碳站点,AEM模拟的SOC与观测值也相对一致(R2=0.70)。
最后,通过自查和专家审查方式,对提交的数据进行了进一步检查,确保该数据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1980-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