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数据基于1981-2060年黄河流域10公里分辨率的碳库模拟数据,展现了区域有机碳储量的时空动态变化。数据集涵盖了黄河流域32°N–42°N,96°E–119°E的区域,包括青海、四川、甘肃等9个省份的全部或部分地区。通过结合气候数据和土地利用信息,采用干旱生态系统模型(AEM)完成碳库动态模拟。数据经多源验证和质量控制,具有较高的空间精度与可靠性。本数据集可为区域碳循环研究、碳汇评估及气候变化适应性策略提供重要支撑。
采集时间 | 1981/01/01 - 2060/12/31 |
---|---|
采集地点 | 黄河流域 |
数据量 | 5.4 MB |
坐标系 |
有机碳库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反映了生态系统的碳吸收能力与碳储存潜力。黄河流域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受到降水、温度、土地利用变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在过去几十年里,由于气候变暖、降水模式变化及农业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该地区的生态系统发生了显著变化,进而影响了碳库的稳定性和碳储存能力。
该数据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能够支持黄河流域生态变化的深入研究,特别是碳循环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通过对有机碳库变化的详细分析,可以揭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如何共同影响黄河流域的碳汇功能,为区域碳管理和减排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数据质量良好。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2026 2027 2028 2029 2030 2031 2032 2033 2034 2035 2036 2037 2038 2039 2040 2041 2042 2043 2044 2045 2046 2047 2048 2049 2050 2051 2052 2053 2054 2055 2056 2057 2058 2059 2060 1981-2060